为了切实提高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2019年11月27日下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博文楼A3隆重举行了第六届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历史系全体师生参加了本次比赛。
八位参赛选手是在17级历本16位选手初赛的基础上产生的,决赛内容是初中历史,提前准备2个教学设计(中国史和世界史各一个),比赛现场随机抽取其中之一进行15分钟的讲授,每一位选手授课结束,接受现场评委的点评和提问,并需立即作答。比赛成绩总分100分,由教学设计20分、讲课70分、答辩10分三分部组成。
正式比赛。杨亚丽同学讲授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她用一段简短的小视频带领同学们导入新课,利用微信对话的形式展示了秦始皇如何确立了“皇帝制度”;解读了一段史料表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利用同学讨论的形式展示了“郡县制”的确立。杨鑫同学以一段珍贵录像《开国大典》导入条理清晰地给同学们讲解了开国大典的流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最后他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联系当代告诉我们学生:爱国意识,永存心间;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于思源同学用一段简短明了的开场白导入今天的新课“明治维新”,她将自己假设为来自1866年日本的一位少女,通过在政府大楼、缫丝厂、银座大街、新式小学等地的见闻,向大家生动讲解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张美琪同学利用一个幽默的“秀才与标点符号”的故事引出新课,展示了《新青年》杂志封面,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讲解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内容。她灵活运用角色扮演互换角度的方式让同学们自主思考四位新文化先驱在当时应该如何宣传民主自由的新思想。最后,她引出“21世纪中国需要怎样的新青年”引起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李丽丽同学利用“生病的山姆大叔”引出“罗斯福新政”。有趣地向大家介绍了罗斯福的履历与他所具备的品质,并将他治疗“山姆大叔”的疾病过程(即新政)一一讲解。许静同学利用电影《花木兰》的片段引出花木兰的民族“鲜卑族”。背景、措施、影响三个方面组成本次课程的全部内容。用“民族比较表”的形式直观地为大家呈现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不同方面的不同特质。李逸祥同学开头展示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向同学们讲述北宋汴京繁华的城市经济,风格大方,语言组织流畅自信。引出北宋的发达的农业经济。介绍了水稻、棉花和茶叶等几种不同的作物分别代表着宋朝的粮食经济、海外贸易和纺织业发达三种比较突出的经济表现。利用地图直观展示了农业得以在南方蓬勃发展的原因。蔡雪莹同学用《我和我的祖国—回归篇》的片段开头,首先她对之前的课程做了个回顾,引出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历史回眸。简明扼要的解释了“一国两制”的含义,角色扮演现场还原了邓小平同志和撒切尔夫人针对香港问题的谈判。利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香港与澳门在回归后的GDP的上升图,表示“一国两制”是对的,是切实可行的。八位选手各显神通,通过激烈的比拼,最终张美琪同学荣获一等奖,李逸祥、于思源、蔡雪莹荣获二等奖,其他四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老师们点评总结。王丽梅老师表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肯定了本次比赛中同学们对内容的整合与结构的设置。但是还是有些许瑕疵,演讲性略强、学术阐述不够严谨、板书设计不够合理,创新性不够、学情分析不够明了。希望历史系学子做到“惟精惟诚”。李建国老师建议同学们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标题,可以自己根据内容择取,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设计。刘秀红老师提出本次比赛中史料运用过多,应精选更适合初中生的理解方式。提出一定要关注学情,了解初中生的接受度。最后,她总结说,本次比赛有效地促进了历史学本科生的师范教育教学能力,希望同学们不断强化师范技能训练、提高历史学专业核心能力,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供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撰稿:刘秀红 审核: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