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听张启哲教授的讲座,他用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语言带领我们“叩问课堂”。他并没有枯燥的讲着那些理论空洞的东西,而是用一个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从事实出发,帮助老师们分析如何构建高效的有效课堂。我记得张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教学中,教师学会理解,尊重和宽容学生的思想见解,就是找到了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钥匙。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不断充实,思维能力的提高,好奇心亦在内心越发蠢蠢欲动,学生会大胆地表达出一些非常异类的超越课本之外的问题和观点,打破了课程标准和教师预先的教学安排,让老师不知所措。那么,该如何看待学生的这种表现呢?
首先,作为老师,要转变思维,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要压抑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勇于创新,打破世俗常规,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提出自身与众不同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体现。
疑问是学生创造性的标志,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让学生提问题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我们不能用教条主义去禁锢学生的头脑,去扼杀学生跳跃的思维脉搏,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把欢快的鸣叫传遍神州大地,而不应让其在牢笼里痛苦的哀鸣!不要压抑学生,更不要压抑问题,否则,我们将成为虐杀孩子心灵成长的刽子手!
其次,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
张教授给我们举了个揠苗助长的例子,让我很受启发,课堂上,一名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昨天妈妈带我去地里劳动,让我拔禾苗。妈妈说,苗太多了,挤在一起影响成长,要留有间隙,必须拔掉一部分,剩下的苗才能茁壮成长。我不明白了,揠苗原来也可以助长啊”。
“这的确是一个独特的疑问,张教授表情严肃起来,学生的这个问题并不荒唐,有一定的道理,他把知识同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新的、更深一层的认识,针对学生提出的异类的观点,作为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领,塑造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站在一定的高度,用广阔的视野和高远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的转变。当学生发现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就被激发了出来。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