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我们历史班学员聆听了陕西教育学院历史系李岩老师主讲的课题《中学历史教学技能》的讲座。在她的整个讲座过程中里,李岩老师始终站立,教态自然,语言得体,声情并茂。
在她的讲座里,李老师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前备课、讲课、听课、说课、评课过程中的一些要求与遵循的原则,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对于我而言,真的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浇灌着我的贫瘠的思想土壤,在我的的思想深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我茅塞顿开,在心里逐渐产生些许感受。
我感到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导语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要能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正是基于这一点说的,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你,亲近你,这样你才可能在你的课堂中发挥出你的创造性,取得良好效果。其次是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提问要把握良好的提问时机。
另外,我还感到在教学中要用新的学生观指导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做到三个“必须”:
1、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在教学中,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地、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历史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契机或材料。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这样历史课不再是令学生厌烦、枯燥乏味的课,而是丰富生动、充满情趣的课。
2、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在新课改下,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等。
3、必须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表面看来这一观点与历史教学好象无关,其实,良好的、亲密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他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新课改强调教师要转变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感到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使学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学生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像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教训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赐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和帮助,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解。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再把历史教学仅仅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将之视为滋润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发展为历史教师已经明确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愿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