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Home | 学院概况-Profile | 学院学人-Scholars | 教育教学-Education | 学术研究-Academic | 党建工作-Party | 学生工作-Student | 新闻公告-Newss

   
网站首页-Home>>旧版网站>>科学研究>>科研动态>>正文
 

宋内藏库考
2010-12-03 09:45     (浏览次数:)

                                                            李建国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陕西教育学院副教授 西安 710061)

    

    摘要: 内藏库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政机构,但过去不太受人重视。本文利用各种资料,对宋代内藏库设立的原因及时间、内藏库的日常管理及其用途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证和论述,希望使人们对内藏库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内藏库 设立 管理 用途

    

    内库之属,历代皆有。《周礼》称为内府,汉代属九卿中之少府,唐玄宗时始设大盈、琼林二库以贮四方贡献。至宋代则有内藏库之设。所谓内藏库,据《宋史》卷179之《职官志》太府寺条载:“内藏库,掌受岁计之余积,以待邦国非常之用。”另《食货志》会计条载:“凡货财不领于有司者,则有内藏库,盖天子之别藏也。”【1】 然有关记载,史书多有含混,今略考之。

    一  内藏库设立的原因及时间

    内藏库的前身为太祖所立讲武殿后库(即封桩库)和左藏北库。

    关于讲武殿后库设立的原因,史书中大体有以下几种记载:

    (1)《宋史•食货志》中的记载是,太祖平定荆湖、巴蜀、岭南及江南,取诸国珍宝、金帛尽入内府,因储积盈溢,遂于讲武殿后另设内库以贮之,并谈到其动机:“军旅、饥馑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1】似乎讲武殿后库的设立首先是因为财物过多无处存放,才另辟新库,当然也谈到了其另一层动机,即一般性地预备军需及灾害饥荒,并无确指。

    (2)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64《财赋门》内库类引《宝训》,太祖此库称封桩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他曾对近臣说:“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蓄满五百万缗以赎山后诸郡。”【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3《国用一》、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7内藏库条所载与之大体相同)引太祖语,认为设立封桩库是为了积蓄财物以赎回燕云诸州。

    (3)《宋史•食货志》又有“艺祖尝欲积缣帛二百万易敌人首,又别储于景福殿(即讲武殿)”【1】的记载。太祖在这里似乎专门为了犒赏取敌人(即契丹)首级者。他认为以十万易一敌人首级,待二百万散尽,则敌骑已穷。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卷19太平兴国三年冬十月引太祖语与《群书考索》有出入。太祖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3】太祖在这里明确表示设立封桩库的目的有两方面,即赎取或攻取燕云诸州。

    李焘为南宋著名史学家,其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应较可信。且《长编》取材宏富,考订精详,可靠度高。加之太祖英明神武,必然会预见到以契丹之贪得无厌,很难用财物赎回土地和人民,一定会作两手准备。故综合诸书记载,太祖设立讲武殿后库既不是专门为了积蓄财物充当燕云诸州的赎值,也不是专门为了攻取,其真正目的当如《宋史•食货志》所载是为了预备军需及灾害饥荒(《群书考索》后集卷64《财赋门》内库类载仁宗时司马光明言:“祖宗所为置内藏者,以备饥馑兵革非常之费”),而所谓军需在太祖时即是如《长编》所言赎取或攻取燕云诸州。

    关于讲武殿后库设立的时间,只有《文献通考》记在乾德六年。【5】(此年十一月始改元开宝,这里所记当是十一月以前事。)余书均不载具体年代。《群书考索》但云在乾德初,《长编》亦赞同,暂将其附在乾德三年平西川后。因资料所限,确年不可考。而《宋史》却云在定江南后,按宋灭南唐在开宝八年,上距乾德末年已有数年之久,或为《宋史》之误。

    至于内藏库的正式设立,据《宋史》之《食货志》载,太宗即位后,漳泉、吴越、太原相继平定,储积财物更加丰富,乃分左藏库为内藏库(《群书考索》云内藏库始于此),又改太祖所立讲武殿后库为景福殿库,并隶属于内藏库。太宗自述设此库的目的是“虑司计之臣不能节约,异时用度有阙,复赋率于民,朕不以此自供嗜好也。”【1】此处所载不确,并不言具体时间。查《长编》卷19太平兴国三年冬十月之记载,为“分左藏北库为内藏库,并以讲武殿后封桩库属焉,改封桩库为景福内库。”【3】按左藏库为国家总库,“掌受四方财赋之入,以待邦国之经费,给官吏、军兵奉禄赐予”,岂能尽取之以为内廷私藏?盖因内藏库“旧分南北两库”【1】(《宋史》卷179之《职官志》太府寺条,《文献通考》亦云有南、北库),太宗只是取其北库为内藏库,并非全取。

    内藏库设立的时间,据《宋会要辑稿》之《食货五一》内藏库条及《长编》、《群书考索》,应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月(《群书考索》后集卷64《财赋门》内库类前记在太平兴国二年,后又记在太平兴国三年,参阅《会要》及《长编》,应以后者为准,前者为笔误或刻误)而《宋史》却云在下太原后,按北宋灭北汉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此当为《宋史》之误。

    到了真宗景德四年,又增设了内藏西库,以原新衣库为之。后内藏库分为金银、珠玉香药、锦帛、钱四库。可见,其所藏之物大体就是这几种。

    至于隶属内藏库的景福内库(即原讲武殿后库),后来得到大力扩充。神宗在位,对辽国的强横非常不满,常存收复燕云诸州之志。元丰元年十二月,开始在原景福殿库积聚金银为军费,以为之备。同时,更改库名,以所赋诗之三十二字分别命名三十二库。诗云:“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后以所积财物太多,增设二十库,又以所赋诗命之。诗曰:“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2】算是真正合乎太祖当初置库的本意。

    二 内藏库的管理

    内藏库既为天子私藏,自然有一套不同于国库的专门的管理制度。

    内藏库位于左银台门外。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国库经费剩余,坊场课利,诸钱监岁供缗钱,榷货务入中金银以及河北、淮南、江南等地上供绢。神宗即位,下诏确立每年输送内藏库钱帛的定额,以仁宗庆历年间的上供数为准。为了保证内藏库的收入,防止出现拖欠、截留挪用等现象,朝廷制定了严格的督促制度及措施。神宗时先后规定“诸路金银输内藏库者,岁以帐上三司拘催。” “诸路金帛、缗钱输内库者,委题点刑狱司督趣,若三司、发运司擅留者,坐之。起发坊场钱勿寄市易务,直赴内藏库寄帐封桩。当输内库金帛、缗钱,逾期或他用者,如擅用封桩钱法。”【1】可见,朝廷对内藏库的重视程度。

    内藏库直属皇帝,管理权高度集中。初置时,太宗尚“令内藏库使翟裔等于左藏库择上绫罗等物别造帐籍,月申枢密院”,其后“乃令拣纳诸州上供物,具月帐于内东门进入,外庭不得预其事。”【1】(《宋史》卷179《食货志》会计条)皇帝只以亲信宦官来协助掌管内藏库。一般以诸司使副、内侍为监官,或置都监,另有内侍一人点检。【4】(《宋会要辑稿》之《食货五一》内藏库条)如宦官刘承珪就曾长期掌管内藏库,内藏库的条规制度多为其创制,受到真宗奖赏。

    内藏库的保密工作要求很严,一旦违犯规定,惩处非常严厉。真宗咸平六年二月诏:“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犯者处斩。”【4】(见《宋会要辑稿》之《食货五一》内藏库条,并见《群书考索》后集卷64《财赋门》续本朝内藏库)故“储积盈缩,则有司莫得详也。”【1】(《宋史》卷179《食货志》会计条)

    鉴于管理内藏库的内臣不懂帐务出纳,管理混乱,神宗始命干当御药李舜举主持其事。不久,又下诏诸路金银应输内藏库者,“岁以帐上三司拘催。” 但这并不等于把内藏库交由外官管理,所以到了元祐元年,监察御史上官均言:“自新官制……以金部右曹主行内藏受纳……然按其所领,不过关通所入名数,为之拘催而已,支用多寡,不得转质……宜……令户部、太府寺,于内藏诸库皆得检索。”“置库百余年,至是始编阅云。”【1】 (《宋史》卷179《食货志》会计条)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以致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礼部侍郎黄中尚言:“今天下财赋半入内帑,有司莫能计其盈虚。”【2】(《群书考索》后集卷64《财赋门》)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皇帝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财权。只要财权在握,无论是军国急需,还是个人享用,都要方便得多。这也是流传百年的赵宋家法。

    三 内藏库的用途

    据《文献通考》的说法,设立内藏库是“以待邦国非常之用。”“用兵及水旱振给、庆泽赐赍、有司计度之所阙者,必籍其数以贷于内藏,候课赋有余,即偿之。”【5】翻检诸史,发现内藏库的功能十分宽泛,并不限于这几项,兹归纳如下:

    (1)赈灾恤贫。

    真宗景德四年八月,出内藏库钱五十万贯付三司市菽麦以惠贫民。【3】(见《长编》卷66)仁宗景祐元年,因淮南发生饥荒,出内藏库绢二十万给三司,以代替本路上供绢。【1】(见《宋史》卷10《仁宗本纪二》)这类事例很多,算是符合太祖、太宗设立内藏库的初衷。

    (2)补充军费,优抚将士家属。

    宝元二年,出内库珍珠,估价缗钱三十万赐三司,以助籴边储。皇祐二年,出内藏库绢五十万给河北、陕西、河东路,以备军赏。【1】(见《宋史》卷10《仁宗本纪二》、卷12《仁宗本纪四》)康定元年,以禁军长期戍边,有些留京家属生活困难,仁宗特出内藏缗钱十万分等赐之。【3】(见《长编》卷126)这一类记述非常普遍,也是太祖、太宗设立内藏库最主要的目的。

    (3)庆泽赐赍。

    大中祥符六年十月,三司借内藏库钱帛五十万以备奉祀赏给。九年六月,权三司使马元方,言来春大礼,于内藏库假赏祀物,准奉祀例。【3】(见《长编》卷81、卷86) 明道二年八月,因三司言藉田后赏赍用度不足,遂以内藏钱百万赐之。【2】(见《群书考索》后集卷64《财赋门》,但其记在明道三年,明道并无三年,查《长编》应为二年,此误)

    (4)助修山陵。

    明道二年五月,出内藏缗钱三十万于三司,以助山陵。英宗治平元年三月,诏三司用内藏库钱三十万贯修奉仁宗山陵。【3】(见《长编》卷112、卷200)

    (5)弥补三司日常经费之不足。

    史书上记载了很多三司向内藏库借贷的事例,但又未明言具体用途。又据《宋史》卷179《食货志》会计条载,内藏库主者言:“岁斥缗钱六十万助三司,自天禧三年始。”既然每年都给,又不说明所借何用,则当是为了应付日常经费之不足。按照宋代的规定,三司所借财物,“候课赋有余,即偿之”。实际上,因为政府财政一直困难,“其名为贷,实罕能偿”,“累岁不能偿,则除其籍。”【1】(《宋史》卷179《食货志》会计条)以致于天禧元年真宗因为连年旱蝗国用不给,表示欲出内藏金帛借三司时,参知政事李迪直截了当地说:“天下于财无内外,愿诏赐三司以显示德泽,何必曰借?”【3】 (见《长编》卷90)

    (6)其他特殊‍‌‌用途。‍‍

    除了上述用途以外,宋代的内藏库还有另外一些比较特殊的作用。如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出内藏库钱五百万赎故宰相吕端府第,赐其子藩。【3】(见《长编》卷73)此系真宗念其护持定策之功,出自特恩,不可援以为例。

    又《长编》卷231载,神宗熙宁五年三月,赞善大夫、户部判官吕嘉问提举在京市易务,仍赐内藏库钱一百万缗为市易本钱。此盖因王安石变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打击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不法行为,故而采取这种措施。由于触犯了一些保守派官僚的利益,被指责为“与民争利”,行于一时,不久即废。【3】而据《宋会要辑稿》之《食货五一》内藏库条载,其实早在仁宗至和元年八月,有人看到河北入中军粮抄因久不兑支而贬值,建议朝廷出内藏库钱二百万缗乘机收购牟利,即遭到谏官的反对,以为内藏库、榷货务同是国家之物,“岂有榷货务固欲滞商人算抄而令内藏库乘时以市之,与民争利,伤体坏法,莫此为甚”,故罢之。【4】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宋代的内藏库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财政机构。我们当然不能相信它所有的财物都用在所谓“军旅饥馑”等军国大事方面,这里边肯定有相当一部分被皇帝及后宫挥霍。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国家财政长期吃紧、而各种开支又日益庞大的情况下,内藏库如同一座不时蓄泄的水库一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有益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章如愚.群书考索.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

    【5】       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 李建国(1965-),男,陕西大荔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陕西教育学院人文环境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研究。

    通讯地址:陕西教育学院18号信箱 电话:(029)87585892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大道 邮编:710100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